汽车,官宣合并的消息了。这两家车企,原本都是汽车行业的巨头,为何现在要合并呢?
简单来说,就是这两家车企,都遭遇了生存危机。就在上个月,日产汽车发布了4-9月的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暴跌了94%,而后在11月7日,日产汽车宣布将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的产能,以应对主要市场销售下滑的局面。
本田汽车的销量也不容乐观,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据统计,在今年1-11月,本田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滑30.7%。
个人觉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强势崛起,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车,中国汽车的销售数量都在高速增长。
遥想10年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只有700多万辆,而在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达到了3000多万辆,中国自主品牌多出的2300万辆汽车,就是德国美国韩国日本车企减少的数量。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虽然德国美国韩国日本的汽车,在华销售数量是在大幅减少,但是在全球的销量,可是稳稳的排在前面啊?就拿日系车为例,丰田去年全球销量排名第一、本田销量排名第八,虽然比亚迪也上榜了,但也只是排第九而已。
确实,日系车在全球的销量的确很高,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跟政治风险有很大的关系。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丰田汽车,光是在北美和日本本土市场,销量加起来就有421万辆,占比38.3%,但是这两个市场,中国的汽车根本进不去。
如果北美,特别是美国,放开对中国汽车的限制,我相信,中国品牌的汽车,一定能够全面超越日本。
当然,即便美国不放开对中国汽车的限制,我觉得也没事,中国品牌的汽车,销量照样能够节节攀升,以过去三年为例:
如果要问,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为何能发展这么快?个人觉得,这是因为中国汽车蛰伏了三十多年,起初,我们想以市场换技术,与全世界各个品牌的汽车进行合资,但奈何只换到了市场,却没换到技术。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换到技术,但却培育出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这让中国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这也算失之得之,因“祸”得福。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这在全球来看,独此一家。
所以,在中国,自主品牌有产业优势,也有规模优势,更有价格优势,那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只是早晚的事,也是属于该有的地位回归。
另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除了上述的优势以外,还得益于中国有那么多的人才储备。
抛开硬件工程师不谈,以软件工程师为例:中国有940万人,美国有440万人,而日本只有140多万人。
汽车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插电、增程、电动等带智能车机、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它不仅是能源方面的改变,更是人才结构的变化,它需要越来越多的软件工程师,开发智能的车机交互系统、语音识别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它需要车企有一定的云数据处理能力、算法能力、安全能力等等。
如果没有这样的软件人才配备,新能源汽车的车企,是没办法跟别人展开竞争的。
一个国家可以斥巨资,购买先进的设备、稀有的能源矿藏,但是很难一下子培养那么多的人才,因为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靠有那么多的学校及培训机构,也更在于市场有那么多人才岗位需要。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这么多年,才有如今这么大规模的软件人才数量。其他国家想要与之竞争,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其他的国家,也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的互联网企业,有这么多的岗位供给。
汽车竞争,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竞争,不仅是产业结构的竞争,也是人才储备的竞争,更是国家体量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相应的规模体量,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从业人员,更不会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
同样的道理,汽车配件市场的竞争,未来也是软件能力的竞争。如工厂的MES制造执行系统,是不是比其他工厂更智能、更高效?就像特斯拉的汽车制造工厂,他们的生产效率,之所以是其他车企业的5倍以上,也是源于他们的MES系统,比别人好用,效率高。当然,他们的系统很多都是自己开发完成的结果。
除MES系统以外,也需要其它的系统,如WMS仓储系统、ERP系统、产品开发设计系统、产品适配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内部系统。
另外,想要做好汽车配件行业,除了内部系统用好以外,还要用好外部的系统。如中国供应商、亚马逊、EBAY等各种跨境电商平台。
企业与企业之间差距,未来主要在于系统工具的使用,你用的工具是枪,而我用的工具是刀,那你就比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