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KONG

行业动态

2025汽配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

2025-01-05 11:58

  力出一孔。供需双方互相筛选。精准锁定目标市场、特定车系、零部件种类、客户群体、深入挖掘需求,集中输出产品服务,避免盲目分散精力。

  主业是围绕聚焦的场景,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立足于市场,你得有个金刚钻。构建高效且稳定的供应网络,从源头筛选优质供应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配件和服务都符合标准,优化物流配送,减少延误与损耗。

  主责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深耕。毕其功于一役!打磨汽配流通与服务,提供精准适配的产品推荐、专业的技术咨询、完善的售后保障、与客户链接的方式,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汽配供应链的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创新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进入存量市场的生存逻辑就是进行产业整合或规模化并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 推动内部优质资源向控股上市公司聚集,围绕主业优势、科创能力及产业升级开展并购重组,深耕主业并整合优质资产以打造龙头企业。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布局新兴及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资源优化与产业升级。

  产业链上下游持续的超越技术性的无效内卷,加上资本市场要素流向产业资本、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产业并购时机成熟,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

  并购区域覆盖有差异或具独特销售渠道企业,扩市场占有率与销售网络。如收购二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成熟配送网络和有稳定客户资源的汽配经销商,填市场空白,强品牌影响力与产品渗透率。

  优化产品品类组合或获先进技术,增竞争实力。如并购新能源汽配产品领域且有研发能力企业,切入高增长细分市场,或收购有独特生产工艺或专利技术厂商,优化产品质量性能、降成本,获差异化优势。

  规模经济效应,合并业务相似但成本结构互补企业。整合采购、仓储、物流资源降成本,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拓利润空间。

  明确功能定位,做优做强主业。加强原始创新,提升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精准衡量主业成效。

  在公共服务领域,市政公交环卫消防应急领域涉及车辆等固定资产资本化。通过资产租赁长期分摊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保障是必然趋势。

  看清国有企业“抢占市场”的边界性,完善市场经济对国有经济体有明确的定位要求和体制机制差异化。民营经济作为重要“补充”,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增多,民营企业仍有非常多的突破口,先行先发优势。

  在大资本、大资源尚未完全覆盖和竞争相对缓和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建立品牌和客户的基础。

  发自内心的搞清楚并接受定位,与头部企业和主体之间形成互补,不争头狼专做肥猫。在头部主体带领的长周期大资源投入赛道里面做好专业支撑,紧跟产业链航空母舰群,做好协同护卫收尾工作。

  新能源汽车配件相关的大三电(电池、电渠、电控)、小三电(车载充电机、变换器、高压配电盒)、车规级芯片、轮胎、甚至是车衣,相关产品的设计、配套、售后、渠道品牌化,存在巨大市场潜在增量机会。

  统一大市场。围绕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构建新体制机制,破除市场壁垒,统一标准体系,优化物流配送,促进市场充分竞争。

  燃油车市场的确都在艰熬。主机、零部件、经销商、独立售后的汽配制造、汽配连锁、维保体系,存量市场环境下,保持已实属不易,自然增量几乎没有。北美四大连锁今年最惨的仍就是Advance Auto Parts,市值2023年跌了70%,2024年又跌了50%。

  值得肯定的是在一级市场低迷下,国内连锁企业都在不约而同的低调、聚焦、内敛,大而全让位于小而美,追求生意本质问题、排斥虚化、全面务实。

  国产高品质配件替代外资品牌(与其代工不如自主推广),外资品牌外溢品类认证(外资品牌通过输出成熟的品牌授权、品控手段的方式,扩充其产品线),合资品牌退出后的保障供应,老旧车型的断供保证。

  新能源化大势所趋。中国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中汽协、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24.10新能源商用车整体渗透率已达17%,新能源乘用车2023渗透率超41%,2024.1-10渗透率已达去年同期水平。在特定场景如钢铁、矿山等高能耗领域的政策推广力度巨大,应用效果显著。公共交通领域全面发力,城市渣土车、市政环卫消防,下一步是城配物流体系,将全面推进新能源化。

  燃气车兴起。氢动力、甲醇、天然气重卡的场景化试点已经成功,在逐步解决储运、网点建站成本、路径智能优化等因素可控后,在汽与油的价差足够大的情况下,成为细分市场专属产品。

  没抓住机会沉下来,做成新能源相关生意的也只能看看热闹,说着风凉话,有种酸葡萄的感觉。

  早期成功拥抱新能源的主机企业,没能成功交付的坑就不提了,好不容易熬到一定量了又陷入燃油车卷价格陷阱。

  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制造的基石,批量制造的汽车工艺就最直接反应经济发展规律,稀缺性与价格正相关。

  有点雏形跑出来的新能源主机厂,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垂直一体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这架势势必要深度控制供应链每个环节,甚至于跨界控制生态链。

  这不同于燃油车的巨无霸车企,汽车新四化带来根本性革命,商业模式颠覆性变化,仍沉浸在传统燃油车体系制造思维的人正在被淘汰中。

  包括新能源车企能力外溢后对保险、独立售后的冲击正在加速形成,破坏性不容小觑,迫使产业链相关主体企业思考有无未来的问题。

  独立售后的转型压力再大,也一定要注意调整节奏。找准品牌、商业机会和盈利点再出手,不要为了上新能源而盲从,我们很多老板的辨别力真的不太好评价,少干饮鸩止渴的。

  新机会是头部零部件企业和独立后市场业态的融合,类似燃油车系的售后零部件授权体系,这个一定要抓住零部件配套企业进入独立售后的渠道落地机遇。

  数据、系统、数字连接。寄希望于“轻飘飘的链接(新能源所有技术的根都在主机和关键零部件厂商手里,解析破解不是核心技术,最终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烧脑并烧钱的蹩脚商业逻辑)”,来获得一席之地的商业模式不看好,长期走通不太现实。

  替换成本低带来总成本下降、独立售后替代主机经销商售后能力增强、主机价格和服务体系崩塌,经济通缩过程,玩家充分洗牌,精准切口的新商业机遇来了。

  我们持续看好,在碳中和、碳达峰大背景下,打通全产业链的整车报废、拆解、再利用、再制造、材料再循环的汽车产业链循环供应链经济新模式。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进行深度连接、协同和智能化改造,以实现产业升级、效率提升和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产业互联网是生产性服务业中融合数实各方的交集,是工业互联网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或企业之间的延伸,是数字、电子商务在工业或产业界的拓展,是工业或产业界的数字化新基建--清华大学柴跃廷教授。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摆脱传统路径,依靠新技术、高素质人才、新型生产资料和新组织形式等要素,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绿色转型等途径形成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的先进生产力形态--AI。

  燃油商用车配件供应链已经非常不好玩了。主机厂卷整机不灵,进而通过打假打压后市场独立品牌件,维保价格已经击穿。

  事故车保险公司被骗怕了,配件赔付直接出厂价打骨折,主机备品及代理库等流通主体,通过垫资的贸易利润率跑不赢利息和CPI。

  存量的国四五产能输出外溢,零部件的出海,甚至基于总成本的运力总包兜底服务。

  一个是主机的思维得换。主机协同零部件与独立售后的主动融合,打不如和,新质生产力是主动变革和适应,没见过通过一个模式的零和游戏走的远的。主要是得换人,得敢用新人、有想法的年轻人,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体制机制创新体现在不能再用旧地图找新大陆自欺欺人。

  另一个是需要一个第三方的独立平台。大概率是基于落实社会责任和民生保障的险资和掌握资产的车队平台的融合,带动主机及配套体系和独立售后版块的协同融合。

  建立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长期共赢的供应链协同合作关系,通过保险产品、甚至整车定制及金融租赁,售后零部件产品联合认证。共同面向终端客户有关产品场景定制化(冷链、危化、渣土、城配等)、服务专业化差异化、成本可控化发展,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化全过程供应链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包括车联网诊断及运力调度、维修、保养、保险、金融的综合创新服务。

  传统燃油车油改电的功能性需求迫切,后装车联网硬件在一定程度上为商用车提升了智能水平,数字化管理工具也为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系统管控手段。

  通过车联网远程数据诊断即支持预判故障、降低车辆维保总成本有源可依,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路线优化和调度支撑、提升了车辆运营效率,降低了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

  通过解构细分场景的应用,促进商用车(特别是营运货车)产业链变革,获得整体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真正从整体产品和服务运营竞争力上赶超欧美同行。

  “统筹互助保”模式占比仍不小,这是行业的悲哀,还是保险公司的机遇,又或是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导向落实和监管出了问题,这值得深思。

  尽管新能源来势汹汹,营运货车渗透率已经整体达到17%多,但必须面对并清醒认识到,存量市场中3000多万辆燃油营运货车,仍是中国商用市场的核心基础运力保障。

  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为基础上,对生产关系优化提升,从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质能提升。不必那么高大上的技术,警惕过渡包装太严重了。

  整车制造、流通都是传统的不能再基础的生意,干惯了短链赚钱生意逻辑的产业人,对产业链的整体协同赚钱方式不习惯,这或许才是整体低迷的根本原因。

  工业经济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规模化后的极致竞争导致产业链盈利空间极大被压缩。挤压出新技术新模式,带来新盈利方式,进而产业产出新活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从过去的五年期看,新能源车价格已经下探了50%以上,并在技术成熟及竞争内卷下,特别是电池技术及产能过剩加持下,仍在持续下降中。

  使用成本中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充电网络半径的便利度,电费的持续上涨风险,从基建能力及国家战略控电努力,使得新能源商用车的特定场景总成本出现竞争力。

  全新的电车平台线控底盘、智能座舱、轻量化降阻材料应用,使得产品力提升迅速。同时,在产业政策加持下,以及应用过程中不断成熟的主机配套及运营服务保障新模式加持后,用户的接受度指数提升。

  出海不是个新颖的事。得益于出海带动的中国制造,通过外贸提升制造能力,现正在扩大内需满足上不断创新。

  工业化的主要形式就是分工的不断细化,从局部到区域再到全球化,从原材料、产品到货币、最终到人。在一个区域卷到极致,就是要出去,各种外溢是必然。这和中国留学生走出去走回来逻辑相似。

  几个观点:国内干不好的,出去未必行,大概率也不太行;试图一窝蜂找差异化的,要先练好内功再动,不然大概率伤身;独行侠去发现新大陆,不如跟着头部一起去探索;

  几个机会:伴随新能源、国产车出海的零部件供应链出海,用来补充主机厂售后体系搭建的不足,有时间差效应;中国闲置产能平替台湾等出口占据的售后零部件市场;传统燃油车配件出口面临亚马逊等独立电商新渠道,海外仓。

  商用车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已经过劳动密集阶段,跨越资本密集阶段,过渡到技术知识密集型,背后是对应GDP增长率及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对产品的需求不断调整。

  填补国际市场空白(超限,新兴国家体发展,人口基数庞大的非洲、中亚、南美、东南亚市场),伴随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均GDP逐步增长,正在走出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之路,对高性价比中国品牌需求巨大。

  国内市场低迷,迫使主机零部件主动开拓海外市场。走出了贸工技到技工贸的新路径。

  通过贸易打通海外市场的同时,主动(高质量发展,聚焦产品研发及品牌,主动参与属地化制造运营推动)或被动(欧盟为代表的产业保护政策,迫使中国企业从贸易转为本地建产线,拉动属地化劳动力参与分润)夯实了技术知识型高质量的企业市场地位。

  中国巨大的主机、配套产能输出,以及市场的运营管理成熟经验,在不断为海外用户提供性价比产品的同时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带动国内产业链转型升级。

  这和外资品牌走进中国市场的逻辑一致。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基地的派驻员指导属地化工厂开展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现象。

  在海外拼杀具有一定江湖地位的零部件企业,转为国内市场,把外资品牌的高地轰得遍体鳞伤,外资品牌合资整车和汽车零部件节节败退。

  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国内市场配套占有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而加速提升,燃油车的独占天下的局面攻守易型了。

  汽车后市场汽配供应链领域,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差异巨大,管理不善成本非常高,管理水平提升仍有巨大空间。

  与此同时,伴随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新机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对产业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与日俱增。

  有想法、有基础、有激情、有能力的产业人逐步走向产业管理运营体系的核心。学好文武艺的专业认识,有了更多的舞台机会,汽车后市场重视专业、能力的时代来临。

  重新找回草根创业精神,结果为前提,可持续为导向。没有必要在一个水平面上争先恐后,要向上努力增长。很多未来你看不到,是因为你站的还不够高。

  努力突破平面盲目竞争,在高维上成长远眺远方,开启新可能。太多的产业人深陷琐碎的无效的日常事务“精进上”,禁锢在过去的成功赚钱逻辑中,执着于几十年未变的经营方式里,无法自拔。

  Leader们在产品和技术领域都有独到的精深的专业技能,以技术领先和突破立足于市场。

  这些团队往往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投入过多的资源,在某个局部或者特定市场上面,失去了对全局的宏观把控,战术上的勤奋过多的用于某个版块,避开了战略上的整体思考。市场表现看,起步发展非常迅速,也能够拿到非常多的投资,缺往往后劲不足。

  如何尊重专业、放权给团队,leader们对业务和工作能做到“说得清、问的准、点的透”,形成系统思维的深刻的片面能力。

  ■ 敢于直面真问题,从跟因上努力。切忌临上轿扎耳朵眼儿,花钱请人做专业的落地,却大而化之的指点,抽风式管理。

  平日里对潜在隐患视而不见,等到问题堆积如山、即将影响业务推进了,才临上轿扎耳朵眼儿,病急乱投医般地花钱请人做所谓专业的落地。

  警惕这种专业团队固然能在短期内给出方案,但企业内部若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深度探寻与持续跟踪机制,那再好的方案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还有些热衷于大而化之的指点,凭借着零散经验或模糊直觉,在各个环节随意插手,美其名曰“全面把控”,实则搅乱了原本有序的运营节奏。

  这种运动抽风式管理,让员工们无所适从,团队协作陷入混乱,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效率与质量。静下心来,深入一线,追根溯源,找准问题的七寸,并持之以恒地从根源上发力整改。只有这样,汽配供应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造出坚实的内核,实现可持续发展。

  1)钻研汽车品牌历史、车型更迭,把握各品牌技术架构与设计理念,明晰配件适配逻辑,熟知德系精密工艺、日系节能设计下的配件特点差异。

  2)持续更新汽配知识,熟悉热门、小众、新能源、冷门配件,掌握大小三电配件、绝版配件甄别法。

  1)内训与实践结合,办经验分享会,让资深员工讲难题解法,安排员工多部门轮岗熟悉流程、提升综合能力。

  2)鼓励员工考专业资质证,如供应链管理认证、维修高级技师等,企业给学习支持。

  1)引入大数据系统,分析市场、销售、库存数据,预判需求、优化库存、精准采购,提升资金效率。

  2)用智能仓储技术,如自动化货架、搬运机器人,物联网传感器监控温湿度、位置,快速存取,提效率、降成本与出错率。

  1)建严格供应商审核体系,实地考察生产、质控流程,与供应商深度合作,共同面向市场客户,联合开发产品和服务,共享价值增值过程。

  2)完善内部质检流程,靠实验室测关键指标,加外观等抽检、模拟耐久性测试,保质量、护口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